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創造、創新”已成為各行業發展的新動力。在這樣的情況下,稀土產業創新給國內一些研究機構和相關大學的稀土科研帶來新機遇。今年以來,媒體就頻頻傳出稀土科研取得了不少突破性成果。
今年2月,以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核心技術為依托的世界首條稀土硫化物著色劑連續化隧道窯生產線,在中科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建成,并實現首批產品下線,這標志著中科院在稀土高附加值下游應用領域實現了又一次原創性的突破。既滿足國家稀土資源平衡利用和替代有毒有害產品重大需求,又對高附加值稀土新材料應用具有重大意義。
3月,復旦大學化學系周鳴飛教授課題組和清華大學化學系李雋教授課題組合作,在稀土元素最高氧化態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這一成果對稀土金屬氧化態的拓展及f-區元素成鍵特性的理解具有重要科學意義,也為進一步宏觀合成該類高氧化態化合物及其在材料和化學反應體系中的應用提供了重要基礎。
最近,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彭新華團隊發現干濕交替顯著提高了稀土元素氧化物與土壤顆粒的結合能力,其成果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認為這是首次利用稀土元素和13C雙向標記研究團聚體動態變化,其最重要的貢獻是提出了計算團聚體周轉速率,這一工作真正代表了團聚體研究的領先水平。
事實證明,稀土作為功能性材料,科研機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稀土的科研中與中高端應用緊密結合,是可以大有作為的。而且,一些機構已形成科研團隊、工程中心、精準研發稀土新產品,“研產銷用”一條龍新模式。
這種新模式的好處是,一方面將稀土技術實現產業化,更要使其不斷完善、持續創新發展,依據市場需求,確定產品性能,另一方面通過科技成果轉化為應用技術,以利于降低生產成本、優化產品性能、提高產品性價比,不斷開發市場急需的新功能材料、新產品。
眾所周知,我國的稀土生產規模位居世界第一,并且60%用于出口,而且我國是世界上惟一大量供應不同等級、不同品種稀土產品的國家。但是,目前世界范圍內,稀土生產主要耗能、耗水、高污染的工序還是在國內,而深加工、高附加值及技術性工序卻被國外公司掌控。其結果,往往是我國以低廉的價格把初級產品賣到國外,又以高出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價格從國外買回,用于制造國內的稀土高端產品。
由于我國稀土價格與價值背離嚴重,現在以至未來都應該加大研發高附加值的稀土應用產品,改變低價供應稀土初級原料的處境。在此背景下,加強稀土科研,不斷推出科研新成果,并應用到生產中去,成為稀土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實施中國制造2025戰略、國家增加科技創新投入、全社會鼓勵創新等措施,通過我國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減少差距,甚至實現稀土科研及應用領域的趕超也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