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2010-01-20 文章來源:
2009年9月26日,國務院發文將多晶硅列為產能過剩行業,并制定政策抑制各地的多晶硅投資熱潮。這一政策一時將太陽能光伏產業置于尷尬境地。此間,由于國際多晶硅價格暴跌,成本與市場銷售價格倒掛,不少規模小、技術低的多晶硅企業倒閉。
但研究人士認為,“產能過剩”尚是“表面現象”,而令多晶硅產業前途莫測的還有上網電價問題。傳聞中可能定在1.09元/度的上網電價,無疑將使大多數企業無利可圖。
“我們一直在呼吁國家盡早出臺上網電價政策,給這些生產企業一些利潤空間。”國務院參事、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2009年12月24日通過修訂的《可再生能源法》被認為會給這些企業帶來利好,因其“確立了全額保障性收購政策,并將"電價附加"和"專項資金"整合形成了"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石定寰說。
石定寰認為,國家實行可再生能源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制度能從某種程度上緩解“上網難”的問題。但他同時指出,如何做到全額保障性收購,還有待進一步解釋。“目前全國已經建成了一批并網光伏發電項目,但到2008年6月,才有兩個項目獲得每千瓦時4元的上網電價,國內太陽能發電市場基本沒有啟動。這中間的主要原因是電價。”
90%太陽能企業會虧損?
雖有國家補貼,但太陽能在價格競爭中目前并無勝出的可能。一位業內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傳統煤炭發電成本價為0.6元/度~0.7元/度,太陽能發電成本價則需要大約1.2元/度~1.3元/度,國家如果采用1.09元/度的上網電價,將令90%的太陽能光伏板生產商虧損。”
“光伏產業能否發展,取決于國內市場的開拓,也取決于電價。”石定寰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電價決定了產業未來的發展態勢。這是可再生能源發展遇到的共性問題。隨著技術的進步,相關產品成本的降低,可再生能源發電電價應該往下調,但也要有一個適合產業健康發展的電價。如果電價很低、利潤很小,企業也就沒了積極性,更難以促進企業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這會對市場培育產生重要影響,也不利于產業的長遠發展。”
石定寰認為,建立科學合理的電價政策,尤其是盡快出臺太陽能光伏上網電價非常重要。
而中國對太陽能的補貼是才剛開始,屬于起步階段,所以除了依賴國家補貼,“更重要的是通過改善太陽能光伏板技術,降低成本,未來太陽能發電才能夠充分發展。”石定寰說。
薄膜電池將占太陽能電池發電量的一半
據了解,制造太陽能光伏板組件原材料可分為三類:單晶硅、多晶硅及非晶硅薄膜。目前,非晶硅薄膜因其生產成本低,以及更加環保,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非晶硅薄膜的能量轉換效率雖然只及多晶硅的一半,但生產成本也僅是多晶硅的1/3。”香港上市公司鉑陽太陽能技術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彭立斌告訴記者,而且,非晶硅薄膜太陽能光伏的轉換率技術目前已有新的進展,“可達9.8%,遠高于以前的6%~7%水平”。
據了解,在美國,非晶硅薄膜電池的市場占有率正不斷提升,而多晶硅電池的市場占有率則呈現持續下降態勢。
據中投顧問最新發布的《2009-2012年中國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顯示,2007年全球薄膜太陽能電池產量達到400MW,較2006年的181MW大幅增長了120%;2008年全球薄膜太陽能電池產量達892MW,同比增長123%.
而美國NanoMarkets預測,薄膜太陽能電池2015年的發電量將達到26GW,銷售額將超過200億美元。2015年前太陽能電池發電量的一半以上將來自薄膜太陽能電池。
“多晶硅電池發電成本在2美元/度以上的時候,薄膜電池就已經接近1美元/度了。如果進一步開發的話,薄膜電池的節能效果會更好。同時,相比多晶硅來講,薄膜電池的能源回收周期也更短,不到1年就能回收了,此后20年的生命周期都是完全依靠太陽能資源。”石定寰的介紹或許能為如今薄膜電池需求量上升做一個注解。
“我國即將公布的光伏并網標桿電價可能定在1.1元/度左右,未來該價格只可能降低,不可能提高。”彭立斌表示,未來,只有能夠有效控制成本的生產商才能夠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而他的目標是,在未來兩到三年內,將太陽能發電成本降至火電調峰電價的成本。這樣才有望使太陽能發電與傳統火電同價競爭,并逐步替代火力發電。
“多晶硅只是暫時相對過剩”
事實上,業界對多晶硅產業過剩之說仍有不同看法,石定寰就是其中之一。“我不知道多晶硅產能過剩的支撐數據是什么。事實上,現在多晶硅這個行業仍非常小,甚至比不上垃圾發電。比限制多晶硅產能更重要的,是解決目前行業面臨的高能耗、高污染、技術水平落后、國內市場需求仍然不足等關鍵問題。”
“多晶硅材料在生產流通中的污染是能夠控制的。”石定寰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我們現在輸出的是太陽能電池板,其本身的能源消耗是低的,高耗能主要體現在前端生產中所需要的半導體材料上,現在也在逐步降低這方面的成本。目前這個產業都在積極節能降耗,過去每公斤的電耗高達200多度,但是現在先進企業已能做到耗費150度以下,基本達到了國外的先進水平。”
“在生產過程中,多晶硅主要產生的高污染物四氯化硅,如果直接排放出去,危害當然會比較大。但是,目前國內的生產工藝已經完全能夠避免將它排放出來,而可以用在工廠內部循環使用。有些企業還能夠找到下游廠家應用這些四氯化硅。”
“多晶硅產能過剩只是暫時的相對過剩。”石定寰表示,對多晶硅產業數字上的“過剩”應當理性分析。“目前在建的8萬噸產能更多是設計產能,真正達產,需要5年左右甚至更長的時間。如何盡快啟動龐大的國內光伏市場,將成為多晶硅行業未來發展的核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