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2017-06-28 文章來源:
蘇靜“創新”是包頭稀土高新區發展的靈魂與常態。如何不斷激發創新的能力、營造創新環境,是每一個包頭稀土高新區人始終關注的重點。在創新風潮風起云涌的今天,包頭稀土高新區著眼發展實際,實施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園區成為創新創業的沃土,聚集起持續發展的新動能。
建基地 打造創新載體
在包頭稀土高新區阿拉坦汗大街與呼得木林大街交匯處,一片嶄新的廠房在綠樹掩映中格外引人注目,這里就是包頭稀土高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也是該區為入駐的高新技術企業打造的標準化廠房。
據了解,該高新技術產業基地著力打造“一個平臺、一個中心、三個基地”的產業發展格局,即綜合配套服務平臺,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科技研發基地、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和高科技項目產業化基地。目前,一期建設的8萬平米廠房已使用面積7.8368萬平米,入駐率98%。引入高科技企業32家,企業投產周期縮短到3個月,土地利用和產出效益實現最大化,企業運營成本大幅降低。
在入駐企業中,不乏業界的佼佼者。2016年3月,拓又達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入駐產業基地,這家企業規模不大卻蘊含著巨大的創新能量。拓又達與中科院電工所合作研發蒸發冷卻技術,設計研發制造的垂直軸無鐵芯稀土永磁風力發電機,是中小型水平軸風機組的換代產品,具有微風啟動發電、無噪音、360度受風、60米/秒安全風速等特點,風能利用率達到40%,能為全國50%的風能利用區增加20%以上的風能發電量。2017年,拓又達與中科院電工所共同合作制造精密機床、工業機器人的核心部件建設精密伺服電機項目,建立中試生產線,到2018年實現規模化生產,技術水平將與世界領先水平同步,將打破中國市場份額長期由歐日企業占據的現狀。
拓又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快速發展在高新技術產業高科技項目產業化基地并不是個例。這里還活躍著華為公司唯一磁組件供應商包頭英斯特稀磁、參與制定行業標準的九久科技、國內先進的云平臺運營商易慧科技等。
2016年,高科技項目產業化基地17家企業投產運營,已入駐正在裝修的企業7家;8家企業計劃安排入駐基地二期。預計32家企業完成項目總投資約16.98億元,全部達產后產值約為45億元。
建機構 科技創新如虎添翼
創新,需要一展身手的平臺,更需要科技的支撐。2015年,中科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上海交大包頭材料研究院相繼成立。兩家綜合研發機構使稀土高新區的科技創新水平有了大幅提升,科技成果的轉化、高科技項目的集聚和輻射功能也進一步增強。
目前,中科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吸引孵化4家創新型企業。包頭稀土高新區還積極促進該研發中心與企業合作共建研發中心4個,開展產學研合作項目5個。同時,上海交大包頭材料研究院的“稀土鈦合金的研發與生產”等4個產業化項目也在園區落地開工。“無縫鋼管頂頭表面高溫耐磨涂層材料研發”等2個產學研合作項目簽約并順利啟動。
為積極促成企業與科研機構對接,包頭稀土高新區堅持每個月走訪企業,對企業科技情況進行摸底調研,收集企業技術需求及難題。僅2017年上半年,高新區工信安監局調研走訪企業160余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40家,歸納整理企業技術需求及難題46項,形成一套系統、完備的企業科技創新數據庫。此外,該區圍繞稀土、有色金屬、裝備制造等重點產業領域,收集整理北方材料院、中科院、上海交大、清華大學、中國專利技術開發公司等多家高校院所的先進技術160項,發布各類技術供求信息300余條,為進一步開展技術轉移轉化工作奠定了基礎。
此外,包頭稀土高新區還多次組織開展“院校企業行”、“企業院校行”等多樣化產學研活動。針對企業技術需求分別邀請上海交大、中科院的10余名專家、教授,以學術研討、實地調研等形式與三隆金屬、北方稀土(600111,股吧)等20多家企業進行深入對接與交流。長安永磁、天石稀土等近10家企業與兩大院所達成初步合作意向。英思特、新達科技等8家企業赴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就“生產智能化、信息化”問題進行技術交流與對接。
目前,入駐的企業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正在建設的高科技項目產業化基地二期也在緊鑼密鼓的施工中,大數據產業園、中科產業園、上海交大產業園等在建項目將進一步提升包頭稀土高新區的創新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