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自治區國土資源廳通報自治區設立地質勘查基金13年來全區地質勘查工作取得的豐碩成果,首期發布了194項擬處置的地勘基金成果,并就相關問題答記者問。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深化地勘工作改革,創新地質勘查機制,特別是自2004年自治區在全國率先設立地質勘查基金以來,到2016年末,自治區財政已累計投入資金123.8億元,共實施地質勘查項目2398個,引導社會投入資金超過500億元,新發現并探明一大批新的礦產地,全區礦產資源儲量成倍增加。據不完全統計,13年來,全區共發現大型礦產地29處、中型礦產地88處、小型礦產地494處。
多年來,地質勘查基金為我區地質勘查工作注入了充沛的新動能,激活了地勘市場,實現了地質找礦成果新突破。
一是大宗礦產資源保障程度顯著提高。內蒙古自治區已查明煤炭資源量突破萬億噸大關,居全國首位。截至2016年底,全區累計查明煤炭資源量約10246億噸,是2003年底全區累計查明煤炭資源量的2.88倍。其中,自治區地質勘查基金項目查明6515億噸,占全區累計查明煤炭總資源量的63.6%。新發現一批非煤大宗礦產大中型礦床,新增儲量大。與2003年底全區累計查明資源量比較,13年來,僅自治區地質勘查基金項目新增稀土氧化物資源量翻一倍,金資源量增幅為31,銀資源量增幅為46.3%,鉛資源量增幅為44.8%,鋅資源量增幅為12.0%,水泥用灰巖資源量增加1.45倍,芒硝資源量增幅為29.9%等。
二是清潔能源礦產勘查步伐明顯加快。經評價預測全區潛在的煤層氣資源總量為91779.43億立方米;頁巖氣潛力調查評價為自治區頁巖氣勘查提供遠景區10處、有利區12處,首次在鄂爾多斯盆地打成頁巖氣探井1口,填補了內蒙古地區頁巖氣勘查的空白。
三是地下水勘查成果惠及百姓生活。13年來,自治區地質勘查基金項目在全區12個盟市、57個旗縣及重要口岸、工業園區、旅游景點圈定大、中型水源地81處,小型水源地4處,找水成功率超過95%。在赤峰市、錫林郭勒盟、阿拉善盟等8個盟市人畜飲水嚴重缺水地區成功鉆井554眼,解決了13萬人、27萬頭牲畜飲水難題。在河套盆地、西遼河平原、鄂爾多斯盆地成功施工地熱深井46眼,初步估算熱儲分布面積2萬平方公里。
四是全區基礎地質工作程度大幅提升。截至2016年底,全區區域地質調查、地球物理調查、地球化學調查、衛星遙感地質解譯實現了自治區國土可工作面積的全覆蓋,新發現找礦線索1373處,為自治區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快速推進奠定了基礎。并完成地質礦產綜合研究項目36項,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
五是礦產資源轉化經濟潛力巨大。據測算,2004年以來,自治區地質勘查基金找礦成果潛在經濟價值超過230萬億元,截至目前已處置礦業權的出讓收益超過300億元。